幼稚園茶點時間是一個寶貴的教學時機,能從中觀察幼兒不同的性格特質和飲食習慣。在茶點時間,幼兒會從書包取出自己的毛巾盒、杯、餐盒,然後跟老師排隊洗手,留在課室的教師會負責派發茶點。
每班總會有數位幼兒對茶點較為抗拒。有些甚至未到洗手位置便表示想嘔吐。教師通常會以人性化方式處理,鼓勵幼兒事先表達個人需求,如「我想要小一點的份量」。在這過程中,幼兒能學習表達需求、珍惜食物及與人溝通。當幼兒收到特別準備的小份量食物時,往往感到愉快,完成後更能自信地表示:「我吃完了!」
相對而言,班中亦有喜愛進食的幼兒。當茶點量漸少,這些幼兒會快速進食,並舉手要求添加。這也是教導機會,老師會引導幼兒先吃完口中食物,慢慢進食。這些幼兒通常會專注地完成,然後再要求添加,教師亦會按需要添加茶點。
茶點後,幼兒會舉手請老師倒水。此時教師又可藉機培養幼兒有禮貌的態度,鼓勵他們說「謝謝」,並以「有禮貌」作回應,強化正面行為。曾有一位插班生舉手要求添水時,老師問他「要說什麼?」,這位幼兒機靈地用普通話回應:「乾杯!」這種情況讓教師體會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又哈哈大笑,而這位幼兒很快便學會在獲得幫助後說「謝謝」。
家長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,引導幼兒學習正向行為。務必把握幼兒階段的學習時機,若等到習慣已形成後才教導,將會更加困難。